“世界文化遗产理念与实践”专业培训暨2020“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年会中国研讨会圆满结束

日期:2020-11-05  访问量:15648  文章来源: 世界遗产之声

11月5日,“世界文化遗产理念与实践”专业培训暨2020“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年会中国研讨会圆满结束。

11月4号下午,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专家围绕良渚文化的价值发掘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等议题进行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以《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为题,论述良渚文化对于中华文明形成进演的价值意义。考古发现表明,距今6000—53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同步进入跨越式发展的转折期,各地区出现了苏秉琦先生定义的“古国”,形成“满天星斗”的局面。同时,各地社会上层交流开展密切,形成连接各主要文化区的交流网络,催生了一个在地域和文化上均与历史时期中国契合的文化共同体,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和“最初的中国”,中华文明初步形成。在此形势之下,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吸收各地区古国的先进文化,形成了比一般“古国”更加成熟、可以称作“早期国家”的高级政体。良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文化交流互动,广泛传播,并对龙山时期的后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乃至二里头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良渚文化形成于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之下,对龙山时代和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新伟发言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陈寿田的授课主题为《守护良渚遗址 传承中华文明》,他首先介绍了良渚遗址的概况以及良渚保护与申遗的历程,良渚遗址作为迄今发现东亚最早的文明遗迹,于1936年由施昕更先生首次发掘,至此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80年历史的序幕,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良渚的价值也被世人不断加深认识。自1994年良渚遗址首次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在长达十几年的申遗历程中,重视考古研究、国际交流、价值提炼、遗产保护,紧紧围绕这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此外,陈寿田副主任还对良渚的出土文物、展示阐释、文创、监测、宣传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享了多年以来自己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当中的心得体会。

陈寿田发言

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肖莉介绍了《第三轮定期报告工作安排》,她首先介绍了由定期报告、保护状况报告和反应性监测构成的世界遗产国际监测体系,重点介绍了第三轮定期报告在系统的指标设置、强调遗产地能力建设、关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她指出,第三轮定期报告是下一阶段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定期报告的填报,完善遗产价值、特征和载体的梳理;学习掌握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国际视角、理论和先进方法,指导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监测工作;同时借助定期报告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肖莉处长希望遗产地领导能够高度重视第三轮定期报告工作,在人员、机制、机构配合上提供有力的保障,同国家文物局以及专业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遵循全国范围的统筹安排,做好定期报告工作档案的保存。

肖莉发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赵云主任汇报了《2019年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总报告》。赵云回顾了2019年国际与国内世界遗产的热点和新形势,从申遗承诺履行、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保存与保护、遗产影响因素、保护项目与研究五大方面对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总体保护工作进行分析,公布了各遗产地2019年度保护管理工作评估结果,并对近年来遗产地承诺事项履行情况、突出普遍价值载体保存情况、管理机构、人员、经费、旅游与游客、建设控制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赵云主任还介绍了2019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在世界文化遗产专项监测、遗产要素梳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最后赵云主任介绍了2020-2021年度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协助国家文物局做好第三轮定期报告以及继续提升监测预警总平台的工作。

赵云发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所所长李黎以《石窟寺监测关键问题与思考》为题进行发言。李黎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包括石窟寺历史文化遗产监测的背景与挑战,石窟寺监测的对象以及监测的原因与目的、思考与建议。李黎指出,石窟寺的本体结构复杂,赋存环境复杂,展示利用过程中人为扰动因素多,因此它的构造、裂隙、风化、渗水等病害的发育,是监测的重点任务,对监测设备的精度和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石窟寺的监测在稳定性监测、结构监测、地质环境监测、自然环境监测等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和监测理念三个方面都要进行突破。最后她强调了监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监测目的是为了我们的石窟寺及世界遗产地的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更好的传承,更好的保护利用。

李黎发言

5号上午,学员们分成六组,与专家们一起,围绕“遗产监测辅助保护管理、系列遗产的保护管理、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遗产保护管理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活态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社交媒体在创新遗产管理模式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所所长李向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于冰、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研究员尹占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教授陈耀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教授严绍军结合各分组的遗产类型和讨论议题分别做主旨发言。东南大学教授李新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锤、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浙江大学副研究员王毅、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原主任杨小茹几位专家,和吉林省吉安市文物局代表王云刚分别代表六个小组进行研讨总结,并就不同类型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提出了建议。

分组讨论现场

分组讨论现场

此外,江南运河杭州段(含浙东运河杭州萧山段)、良渚古城遗址、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龙门石窟等十一处遗产地代表分享了优秀监测年报工作和遗产保护管理的先进经验。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进行培训班总结。她向二十多位授课专家表示感谢,向举办培训班的各合作单位表示感谢,向积极参与培训班活动的学员们表示感谢。希望遗产地同仁多交流经验问题,一起努力,共同提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