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征集 | 亚太地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协同保护创新实践案例

日期:2025-08-09  访问量:876  文章来源:亚太遗产中心

4.png

5.jpg

亚太地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

协同保护创新实践案例

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与多个亚太区域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共同邀请本区域内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产地(包括世界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利益相关方提交创新实践案例,展示遗产地的整体保护和管理方式。这些实践应体现物质(文化、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促进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同增效。

发起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CRIHA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和网络中心(ICHCA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IRCI)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展示和阐释中心(WHIPIC)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

背景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始终引领着全球遗产保护事业。然而五十余年间,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之间、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之间,长期存在人为的割裂,在行政和具体操作层面阻碍了遗产的有效管理。因此,我们亟需采取一种全面综合、“以人为中心”的保护方法,并以契合本土特色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支撑。

包容性的遗产管理要求我们不仅需要理解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或物质属性,更要积极保护这些遗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社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和文化场所”,涵盖代代相传的传统或活态表现形式,具体包括:土著与地方知识(如生态知识、传统气象预测等)、活态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仪式等),以及乡土实践(如自然导航、物候历法、野生食物采集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遗产地管理,既能增强决策中的地方话语权,又能促进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共进。

2024年10月,一场富有开创性的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东亚地区12处世界遗产地的22名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世界遗产保护、阐释和教育中的物质与非物质协同路径。尽管研讨会最初聚焦世界遗产,但与会者强烈意识到,必须拓展对话的范围——包括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级的重要遗产地——这些地方不仅面临相似的挑战,更在弥合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分野这一方面提供了创新范式。通过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各类遗产地的实践案例,本次征集倡议将进一步讨论可推广的方法论,以强化不同类型遗产之间的协同效应,最终形成植根于本土智慧、融合国际经验的新型管理模式。

征集重点

本次征集的案例可以来自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项目,需展现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产地(包括世界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级重要遗产地的创新性、整体性保护管理方法,并体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的特色。特别关注以下核心问题:

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在何等程度上考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以及如何促进其传承?

遗产地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协同保护和管理面临哪些关键问题与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如何推动遗产地实现可持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种整体性方法通过哪些途径使得当地社区真正参与了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协同保护和管理,如何促进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教育?

入选案例将有机会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合作伙伴编制的出版物与指南文件,旨在将亚太地区的优秀经验推广至全球,部分精选案例还将通过国际平台进行推介传播。

案例作者

我们邀请符合以下要求的遗产地相关专业人士及团队提交案例:遗产地管理机构人员、政策制定者;文化遗产、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遗产地所在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上述群体合作的其他研究人员。

案例格式

一篇2000-3000字英文文章,包括以下信息。

第一部分:概述

第二部分:案例描述

 1. 物质遗产核心特征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3. 遗产地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第三部分:案例对物质-非物质遗产协同保护和管理的贡献

 1. 协同实践的项目说明(包括对具体活动的描述)

 2. 协同保护方法论

 3. 社区参与机制

 4. 对遗产保护、推广和教育产生的实质影响

提交方式:将案例文字的Word文档和图片以附件的形式,发邮件至:beijing.culture@unesco.org

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0日


欢迎扫描海报上二维码,获取本次案例征集PDF文档以了解更多信息

5.jpg


如有问题,请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

beijing.culture@unesco.org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