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日期:2025-11-07 访问量:1003 文章来源:中大院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由东南大学、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多学科融合——第五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顺利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21所高校的线上线下近200位专家学者,包括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科研人员、文博机构的资深专家以及青年学者代表等,围绕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技术与理念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多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
会议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所长、本届大会主席李永辉教授主持。李永辉教授首先对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嘉宾表示了诚挚感谢,并简要地阐述了本届研讨会“多学科融合”主题的内涵,特别强调了本次会议旨在为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
会议伊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常务副主任李向锋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词。他强调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打破学科壁垒对于破解遗产保护复杂难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并展望了多学科融合为遗产保护领域带来的新动能。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朱光亚教授随后致辞。他系统梳理了预防性保护理念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指出从“抢救性修复”向“科学性预防”转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呼吁建立更完善的国际协作网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会议期间,海内外学者济济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多元学术观点。
日本京都大学Ogura Daisuke教授以“传统日本推拉门因受潮而变形的机理研究”为题,揭示了湿度波动下,热湿应力差异导致推拉门木材变形、纸张开裂的环境机制,为同类型木质和纸质文物的环境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敦煌研究院于宗仁所长详细阐述了“无损分析技术在石窟壁画彩塑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尖端科技手段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完成对其内部结构、材质成分及病害状况的精确诊断。
东南大学李新建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机制与多学科研究”的主旨报告,系统论述了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预防性保护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并介绍了其在建筑学、环境科学、数据管理等多学科方法上的探索。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葛华教授聚焦于气候议题,分享了“加拿大未来气候条件下内部保温历史砖砌墙体的冻融损伤评估”研究,其成果为预测和减缓气候变化对砖石遗产的长期影响提供了科学模型。
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研究院院长Mavlyuda Yusupova则从“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古建筑的实践”出发,介绍了中亚地区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独特经验与挑战,拓宽了会议的国际化视野。
会议聚焦于多学科融合的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共发表了16个主旨报告,28个分会场报告,议题涵盖“遗产价值评估与保护”“遗产风险管控与预防性保护”“遗产保护修缮与可持续利用传承”等多个方向。
东南大学李永辉教授、于向东教授、张顺副教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John Brooks委员、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宝山所长、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张延副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李姝靓老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徐思雯博士、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王逢睿院长、兰州大学原鹏博副教授、故宫博物院张小古副研究馆员等40余位报告人,分别就人工智能在遗产劣化的环境风险管控中的应用、历史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西北干旱区土遗址本体劣化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铁质构件腐蚀环境分析等具体课题发表了演讲,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本届大会设立“最佳论文奖”,经过大会评委的匿名投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武若斌,帕多瓦大学土木、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林桂业,南京市博物总馆陈晓寒获得“最佳论文奖”:
武若斌《石窟寺壁画材料的湿热和力学特性研究:对预防性保护中环境调控的启示》
林桂业《面向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红砖病害智能检测方法研究——以意大利都灵圣玛丽亚德拉斯卡拉学院教堂为例》
陈晓寒《江苏革命纪念馆气候适应性预防性保护策略》
本次会议以 “多学科交叉赋能遗产保护” 为核心,来自建筑、材料、计算机、生物、社会学、考古学等领域的中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的顶尖专家学者、青年科研人员及行业实践者,进行了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探讨、技术分享与案例交流,推动了建筑遗产保护从单一技术维度向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转型,强化了国际间的学术协作与经验互鉴,也助力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与理念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