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回顾|分组讨论环节专家发言内容精选

日期:2020-12-28  访问量:7911  文章来源: 世界遗产之声


      202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暨“世界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专业培训班于杭州良渚顺利召开。各方参会代表在此次会议中围绕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监测辅助保护管理以及系列遗产的保护管理等议题展开了全面的讨论。为向广大遗产爱好者分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本期我们精选出部分年会讨论环节的专家代表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年会回顾|分组讨论环节专家发言内容精选

微信图片_20201229084721.png

年会分组讨论现场


《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几个问题》

尹占群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布署,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一、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意图

要分层次,精准做好相关规划,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认真把握吃透高层意图。意图在总书记的一个讲话,一个批示和中办调研室的一个报告中:

一个讲话:2017年2月24日,总书记在视察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治理工程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一个批示:6月4日,在中办调研室一个报告上的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一个报告:中办调研室《调研要报》第48期:“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要是三个关键词:保护、利用、统筹。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亮点,也是难点,统筹是关键。保护主要是保护大运河遗产的本体,风貌或者说历史环境,还有再大一个层面的运河文化生态。利用包括展示、教育、旅游,以及对经济社会作用的发挥。统筹是指要统筹协调整体与局部,保护与利用,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落实到三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中国样板;南北通联,区域拉动的经济引擎;惠及百姓,造福后代的民生福祉。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中国样板:截止2018年,全世界文化遗产有1092项,其中国大运河,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是世界运河的典范:保护利用好大运河遗产,成为中国样板,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经验,既有条件,更有必要。

南北通联,区域拉动的经济引擎:中国古代的运河是国家的大动脉,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设文化带,激发大运河新的生机活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当代价值。

惠及百姓,造福后代的民生福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多个层次,有战略层面的,也有民生层面的,所谓共享长河就是让沿线地方的百姓有获得感,感受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带给他们荣誉和自豪。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最终愿景,就是增强大运河的生命力、影响力,打造成为举世闻名的、可持续的、带有示范意义的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中国样板。


二、怎么做的问题

重要有两点:一是站位,要站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高度;二是落脚点,要着眼于推进运河沿线隆起,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建设经济文化强国、强省、强市的目标,做好顶层、分层设计。具体有几点意见可供参考:

①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城市规划的体系来做,在一般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它应该是一个战略性规划加综合性策划的结合。

②要有较高站位,有国家高度,又要因地制宜,更要有地方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③要自上而下,也要有自下而上,上下互补,调整完善。

④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定要有项目,要能落地操作。

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放”,善于借势借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三、关于几个关键点

1.明确目标设定和分期成果。文化带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总体目标,分期成果,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2.明确亮点、重点、难点。要研究透,讲得清,看得到。把全域的县、市、省全部囊括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范围里面,彼此联动,突破思维,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样板,形成拉动中国经济的引擎,惠及百姓后代的民生福祉。

3.先评估后实施。鉴于项目的重要性,评估应该高一个层级,或者直接由国家组织评估。评估的组成人员应包括相关专家、政府人员、社区乡村等利益相关者等等。


四、关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问题

1.要深刻领会把握中央的指导意见

根据深改委会议的总体指导意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对各类文物本体及历史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

2.要有较高的站位,要有国家高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项目。

国家项目一定有国家的标准、国家的高度。从目前各地研究编制的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来看,站位还不高,把握还不准。主要表现在:①有地方价值,国家意义不够;②没有主题,大多以行政区域为单位。

3.江南运河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价值

江南运河文化是中国大运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的天下粮仓、赋税重镇、丝绸之府、国家智库、资本主义萌芽的先行之区,对国家政权巩固和历史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江南运河流域的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在运河沿线中独树一帜,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南运河段应当成为一个重要节点。

4.建议建设“江南鱼米之乡文化生态公园”(或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生态公园)

江南鱼米之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理标识,文化标识,还是一个品牌,是农耕时代文明的一个坐标。建设“江南鱼米之乡文化生态公园”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内容,对江南水乡古镇申遗也有积极影响,可以成为传承地域文明、留住乡愁的经典项目,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精彩节点。




《线型遗产的开放利用与旅游发展》

张朝枝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1、线型遗产开放利用的基本特点——以长城为例

长城总体上开放利用时间早,资源体量大,分布区域广,呈现出“以点呈线、以线连域”与“跨行政区、跨国家合作”的开放利用的新格局 。长城具有城墙及附属物本体资源、长城本体 周边资源、长城遗址、堡寨类长城本体资源、与长城相关实体与虚拟展示平台五种表现形式。综合效益上,长城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但区域分布不均。长城的精神象征意义具有多层次性、东西区域开放利用价值的差异性较大,加之长城资源的旅游吸引价值的差异性,开放利用的管理、经营主体具有多元性,遗产价值展示阐释复杂性,以上种种,加大了开放利用的难度。

长城开放与利用的分类主要为四类:规范性开放接触性利用型、非规范性开放接触性利用型、规范性开放非接触性利用型、非规范性开放非接触性利用型。

规范性开放接触性利用型:多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形式存在。非规范性开放接触性利用型:多以全域旅游规划中的长城板块、长城沿线特色小镇、专题博物馆、长城历史文化乡村生活游或者不以长城为主要吸引物形式的旅游景区(点)存在。规范性开放非接触性利用型:主要是指野长城攀爬以及包含长城在内但是不具备长城利用权力、未经属地保护单位许可的景区,私自利用长城开展拓展、用餐等活动。非规范性开放非接触性利用型:主要是指人力较为难抵达,没有规范系统开放的长城本体,以及利用长城景观价值,在长城附近违规建设休闲度假、房地产开发等活动。

因此,针对长城这类线型遗产的利用策略为:优先保护、分级管理、选择开放、差别利用。


2、线型遗产旅游利用:整体价值与局部体验

线型遗产的旅游利用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遗产点分散、战线较长,单独遗产点的吸引力低下,投入产出比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分散的遗产点形成对遗产整体价值认知是最大的挑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整体价值认知与局部体验结合起来,让游客更好地去整体性的认知遗产价值,让沿线的遗产都活起来。

解决途径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建立公共共享的目的地形象(即整体价值认知),即对分散的遗产价值,首先对其共同的主体做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宣传。第二,每处分散遗产点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细分的情感形象(即局部价值的情感体验)。将遗产价值认知与人的情感感知体验关联起来进行,才能形成整体的市场影响力。



《要素-机制-过程的耦合,表征-内涵-价值的统一:文化景观漫谈》

陈耀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要素-机制-过程的耦合

“要素-机制-过程的耦合”阐释的是文化景观的形成机理。

遗产要素是文化景观形成的主体和构成元素,也作为遗产保护和监测的主体。例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遗产要素包括了四个层级: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格局、西湖自然山水、十景题名景观;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遗产要素包括森林、梯田、村落、水系这四大要素。

机制是文化景观形成的动力与保障,能够促进景观的形成,同时维护景观的传承和演变。遗产保护与监测往往重视物质层面,将要素作为监测主体,而忽视了机制。第一类机制是传统知识体系,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不同语境下表现出的传统生产技术、城村建设技术、景观营造技术,这三种技术对于文化景观的形成和传承作用非常大,因此机制极为重要。第二类机制是社会治理体系,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地方精神等层面。地方精神具象的表现为地方文化、民族性格等,部分遗产地城镇化、商业化严重,就会呈现出“空壳”现象。因此非物质因素会反作用于遗产的物质形态,对其形成与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过程是文化景观的演变、发展,也是作用结果。文化景观作为活态遗产,是动态的,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过程与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密切相关,演变过程中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极端重要性,遗产大环境的演变包含了环境、空间、形态、功能等层面的改变,这是文化景观的动态特征体现。因此,遗产监测也不是静态的,需要遗产保护管理者根据发展的过程鉴别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并且判断哪些变化和增长是可以接受的。


2、表征-内涵-价值的统一

“表征-内涵-价值的统一”阐释的是文化景观的价值认知。价值认知是遗产保护管理的基础,其有表征、内涵、价值三个层次。

表征是外在景观特征,表现为山水景观、人文景观、整体格局,如泰山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要素都是其表征。内涵是内在含义,是蕴含或折射出的精神、理念。泰山包涵了许多丰富的具象化中国历史精神的文化内涵,被看作华夏民族的符号和缩影,崇高的象征,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个文化与自然互相影响交融的过程就是一项中国人民与全人类共享的珍贵遗产。价值是对全人类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或价值观,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突出普遍价值。泰山体现的东方古老宇宙观,西湖作为中国人文山水的杰出代表,哈尼梯田呈现的生态智慧,鼓浪屿体现的多元文化合作共生,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呈现出的基于地方精神的生存智慧等,是其作为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核心价值。



《石窟与遗址保护中的水害问题》

严绍军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认识水害作用机理

石窟及遗址类遗产中常见的水害类型为面流水、岩体水、凝结水以及毛细水。不同类型的水害特点对遗产本体产生的影响各异,面流水对于露天石质文物威胁很大,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和迁移能力;岩土体渗水从形成机理上看最为复杂,是洞窟、墓葬等文物本体区盐害、生物病害、水岩作用的关键;凝结水形成机理简单,对文物本体作用效应复杂,治理难度大;毛细水是盐害发育关键动态因素,盐随水走,盐阻水移。


2、龙门石窟水害治理分析——潜溪寺及奉先寺水害治理

潜溪寺是龙门石窟里最大的洞窟之一,通过水害勘察评估其主佛右侧漏水较左侧严重、顶板漏水严重、正壁长期渗水。水害治理工作中,开展了地形测绘、地质构造调查、历史防渗评估、物探工作、探槽开挖、现场注水试验、钻孔压水试验等。奉先寺是龙门石窟的名片,卢舍那大佛脸部及右肩曾出现明显渗水病害,且有日愈加剧现象。在准确认识水害机理基础上,以最小干预的、精准化的措施,大幅度减轻了渗水病害。


3、大足石刻卧佛湾水害治理

大足石刻卧佛湾的水害防治工作是在充分理解大足石刻非饱和基岩裂隙流基础上,采用精细化的设计、施工原则。工作中疏排结合,地表与山体内部相结合,工程措施以隐蔽工程为主,不大规模改变两岸山体地形地貌,且以简单的、长效的措施为主,并合理选择保护工程材料,以地质材料为主,整体体现了最小干预原则。


4、洛阳景陵水害治理

洛阳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因南侧道路修建截断地表疏排水,以及雨季地表地下分水岭重合导致墓室积水。治理工作中通过在古墓周边设置封闭的排水暗沟、并于外侧布置排水沟及汇水抽水井,控制地下水低于墓室底部1m以上,并将地表排水沟与顶部防渗层衔接,减少入渗,解决了水害问题。


5、水害治理的几点认识

水害治理应注重勘察工作,另外监测也很重要,监测应为保护服务,“因”“果”应同时监测。因此,水害治理措施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认识文物保护需求;

2.   不能强调措施的系统性而忽视针对性;

3.   重视工作的有效性而不是彻底性;

4.   水害治理工作是不可逆的,必须慎重;

5.   不应将治理措施布置在文物本体范围;

6.   水害治理可能带来很多负面的反应必须重视。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