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学文物:2017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感想与总结

日期:2017-12-18  访问量:4830  文章来源:搜狐网

       建筑遗产的价值理论是保护的基础。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评估直接关系到不同的保护策略选择,因此学生应系统了解建筑遗产有哪些基本价值要素,并且应该认识到遗产的价值构成有一定的复杂性;正如阿洛伊斯·里格尔(Alois Riegl)指出的,价值体系不是一劳永逸的体系,而是一系列开放的、永无止境的历史事件。在当代越来越多主观的、动态特征被加入进来。在当代的遗产保护中,常常会对某些价值进行筛选,其后果就是频繁破坏对象的一些特征,从而呈现预设的一些状态。埃丽卡·阿夫拉米(Erica Avrami)指出“今天的保护不是关注对象本身,而是关注于意义,以及产生这种意义的个人和团体。”人们认识到遗产需要保护不是因为其过去的价值、功能或意义,而是其今天可以传达给人的,今后可以流传下去的信息和象征意义。因此本次故宫价值评估的培训,在展示建筑遗产的各种价值的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辨证地理解价值的多维度构成体系和复杂性。

陈 曦

2017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授课人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故宫博物院于2017年11月13至17日联合主办2017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共30人,其中包括各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各遗产地的工作人员,本人有幸参与其中。培训为期一周,包括四天的理论课程以及两个半天的现场教学与实践,具体日程如下:

e064801c2f364cd1b4a174563f72e928.jpeg

2017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教学日程安排

        接下来,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此次培训中的所学所感。

        1. 关于价值评估

        用主办方老师的话来说,此次培训是以“价值评估”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式轰炸”,的确,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授课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对价值评估是什么、如何进行价值评估、价值评估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讲授和指导,学员们也在听课与实践的过程中对价值评估有了一定认识。

       价值评估是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先导与基础,只有建立在价值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后续的保护与展示。尤其对于遗产当中有争议的部分,价值评估决定了保护和展示过程中保留什么、去掉什么、是否修复或复原等重要问题。虽然自己本科的专业是美术史,对于建筑学专业了解不深,也缺少文物和遗产保护实践经验,但通过培训中对于价值评估问题的探讨,使自己对一些遗产保护案例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培训过程中多次听到对“三大价值”(即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讨论,几位老师也将自己的研究或实践工作放入这一框架内进行介绍,在最后一天下午的结课报告中,许多学员也以此框架进行报告。但是在培训课程中的小组讨论以及实践过程当中,很多关于价值的认识并不能单一的被划分入“三大价值”中的某一个。正如前文提及,价值评估具有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应该并不只是包括评判主体认识的差异,也包括评判对象价值的多元性。将价值进行分类是记录和呈现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的价值评估工作中,也许需要整体以及全面地看待,而非预先设定框架,然后将实践考察所得对号入座就可以。

       此外,通过价值评估的学习想到,我们对于文物或遗产的学习和研究也涉及到价值认识和评估的环节,虽然后续工作并不是修复或展示,但对文物价值的全面认识也是今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a050866689394e36a9f38fecfd977ca4.jpeg

      2017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理论教学环节

       2. 关于现场教学与实践

       在这一周的培训过程中,现场教学与实践是最令人激动,也是收获最多的部分。能有机会看到搭满脚手架的养心殿、历时多年修复完成但未对外开放的倦勤斋、正在修复的符望阁,现场感受建筑整体、欣赏建筑装饰的感觉完全不同于课堂学习。

        在养心殿实地考察的半天,第一次登上脚手架,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古代建筑内部梁架结构、油漆彩画和藻井,尤其是站在蟠龙藻井面前,更能感受气势之宏大,而在养心殿屋顶也从不一样的角度饱览故宫的壮丽景色。记得在前一天养心殿价值评估案例的课程中,古建部杨红老师提到在养心殿的燕喜堂、体顺堂、东西围房等建筑外檐发现了“龙凤方心金线混合体彩画”,找头为西番莲纹样,这种类型的彩画为故宫孤例,不属于五大建筑彩画类型的体系之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彩画当中运用了很多西番莲纹,这种纹饰明显带有西方因素,对应的植物为西番花(其果实为百香果),元代在中国文献中才第一次出现“西番莲”的名词,但此前已有大量相似的纹样图案,常常与莲纹混淆,而作为植物引进中国则是在明代,明清时期西番莲纹就被规定为仅能在官式建筑中使用,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听老师的讲授,慈禧太后经常以西番莲纹作为服饰纹样,结合养心殿出现的彩画特例,建筑彩画不仅仅是皇室等级的象征,背后也与人发生着关系,根据建筑功能的改变以及使用者的喜好可能会有一些灵活的变化。除此之外,宫廷建筑彩画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宫廷之内,也蕴含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虽然自己的建筑学知识有所欠缺,但仍能在这样的实践中有所收获。

       第二次实地教学来到宁寿宫花园,学员们分成两组先后交换参观倦勤斋与符望阁。记得学校首届文化遗产学术周的主题便是“故宫宁寿宫花园研究与保护”,其中,书画部聂崇正老师关于倦勤斋天顶画与通景画的讲座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也经常会接触到这一案例,所以,能够现场参观更是非常幸运和激动。之前看过诸如《抢救倦勤斋》一类介绍倦勤斋修复保护工作的纪录片,了解到历时五年的倦勤斋的修复所做的大量工作,再看到倦勤斋内隔扇双面绣、竹雕、镶嵌玉片等实物,对家居陈设的精美程度惊叹不已。进入一层乾隆的卧室,见两扇镜面贴墙,而靠窗的一扇上有个小把手,原来打开就是通往西侧,有戏台、天顶画与通景画的房间——正如老师所说,与《红楼梦》中刘姥姥发现房间内部“密道”的场景相似,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整个房间天顶绘制有竹架上生长的紫藤萝,进门前方的头顶上有一团紫藤花呈圆形,好似仰头观看时的效果,站在这一位置观看其余的紫藤花都像是立体下垂的。墙上的通景画与倦勤斋外部的建筑实景相结合,画上的柱子刚好能与房间实体的柱子相接;画面上都用竹子来作门以及隔断,而在北方用竹子作为室内建筑构件并不实用,室内就以木构件绘制出竹斑的效果;与画面上的圆形竹门相对,室内也有相同的实体构造……整个室内处处体现了虚与实的巧妙对应,营造了一种理想的氛围,关于天顶画与通景画背后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信息已经有很多讨论,实地参观之后,对于了解其他学者的研究肯定会有所帮助。

       之后,宁寿宫花园项目负责人李越老师带我们参观了符望阁。符望阁又称“迷楼”,因为建筑内部有很多小型空间,布置格局相似,难以分辨方向。目前修复工作还未结束,因此也有幸看到修复过程。隔扇的双面绣还没有装上、墙上的裱糊还没有完成,但是通过修复好的一些部分看,同样是非常精美的。行走其中,还有一点切身感受就是室内温度的确很低,也不能有供暖设配,可以想见工作人员的确不易。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感受到老师对整个修复工作的细节都非常熟悉,带着很深的感情,而在符望阁的修复过程中也吸取了之前倦勤斋修复的一些经验,有了新的规划与设想,让我们也学到很多。

b9d8a0a5a19e4286a2e21f5b9414e72c.jpeg

2017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现场教学环节

        3. 关于遗产保护工作

        在参观宁寿宫花园的过程中,了解到倦勤斋修复从最初的价值评估到修复、展示陈设以及之后的讲解,每一阶段工作都有不同部门接手负责,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参与到整个工作当中,就像负责讲解的宣教部老师并没有见过倦勤斋修复以前的样子,也没有参与修复。而在符望阁听老师介绍时说到,对符望阁的修复工作希望能全程跟进,在修复工作过程中的感想与收获也希望呈现于之后的展示当中。调查与研究、修复与保护、阐释与展示在遗产保护中应该是一体的,以往的展示可能由于明确的分工而缺少对前期工作的体验,观众所能了解到的始终是很少的信息,而整合之后会使阐释和展示层面更加精彩,也让大量前期工作有所呈现。

       谈到整体或整合,除了在遗产保护原则和观念中经常强调完整性或整体性,遗产保护工作中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也需要从整体来看。虽然在培训中对养心殿的考察实践环节,每个组分配了不同的建筑单体,每个人又针对大木、瓦顶、彩画等具体的对象,但是正如最后报告时评议老师强调的,在实际的价值认识中,建筑构件需要放在整个建筑中看待,单体建筑需要放在所属建筑群中看待,建筑群与周边的环境也是需要重视的对象——看待对象的整体意识,不仅仅是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延伸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也是同样受用。

       总的来说,为期一周的培训让我接触到很多具体的,也是之前了解甚少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实际内容、方法与流程,在实地考察建筑遗产时,如何认识其价值、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等。通过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正是因为看了难得一见的文物,也才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

403ad3b2b9184cc7a152fde2ee2de303.jpeg

      2017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小组讨论环节

图片均由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提供

       文天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2017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学员。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