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课题以系列创新成果“交卷”

日期:2016-10-08  访问量:5111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历时5年, 经过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11家单位、百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跨界融合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课题,圆满完成了项目既定任务,以一系列创新成果“交卷”,于9月27日在上海通过了专家验收。

       该项目于2011年8月立项,同年12月启动,共设置6个子课题。5年间,课题承担单位以彩绘陶器、土遗址、壁画、彩绘釉陶等我国典型的硅酸盐质文物为研究对象,聚焦病害形成规律及文化遗产摧毁机制,有机/无机保护材料协同作用设计与构筑、保护行为与文物及环境的依存规律、高精度无损表征方法体系等 “发掘—保护—保存”全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多学科的联合攻关。

       专家们听取了项目课题的汇报,经过认真评议后认为,项目各课题组密切协作,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工作,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

        ——系统深入地揭示了Na2SO4的三种结晶破坏机理,发现土遗址中硫酸钠的形貌、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阐明了陶质文物酥粉病害发生的本质是可溶盐的结晶-溶解反复作用的结果,获得了控制盐害发生的一些重要临界参数,为盐害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

        ——在系统认知临时固型材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对文物的安全性和对生物的安全性,为极脆弱文物现场临时加固材料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研发出一套快捷简便测定古文物中微量胶结物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了壁画彩绘已用保护材料的相容性,提出了保护材料功能失效的定量检测和预测方法;开展了壁画彩绘表面失效加固材料的凝胶清除技术研究,建立起定量评价方法,为失效保护材料的去除提供了方法。

        ——首次筛选并合成了具有梯度熔点、升华性能可控的薄荷醇、香豆素以及乙基麦芽酚等多种临时加固材料,开展考古发掘现场脆弱出土文物临时加固和安全提取的研究试验,成功地实现了文物由考古发掘现场到专门实验室的安全转移。

        ——制备了适合于硅酸盐质文物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种有机/无机保护材料,在新型文物保护材料的设计、制备、功能实现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突破,实验室研究表明该类材料可有效提高保护材料与文物本体的结合性能和抗老化性能。

         ——首次建立了适合于硅酸盐质文物保护需求的材料与性能评价技术体系,制定了《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陶质文物》等3项标准。

        ——构建的硅酸盐质文物原位、无损表征技术体系基本能够满足硅酸盐质文物保护对文物基础信息科学认知的技术需求,系统开展了多种原位、无损分析在脆弱性硅酸盐质文物上的应用。

       本次课题验收会由项目首席科学家罗宏杰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干福熹,黄克忠、李最雄等文物保护专家参加。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