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保护梯田文化遗产 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红河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日期:2014-11-14  访问量:8645  文章来源:Admin

  10月27日至31日,由国家文物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文化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协办的红河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红河召开。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云南省副省长高树勋以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励小捷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世界遗产保护为目标,充分考虑跟进时代与改善民生的需要,根据《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尝试。他强调,在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工作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红河哈尼梯田已整体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受到了最高层级的保护与管理。中国政府充分尊重遗产地哈尼族等各族人民传统,鼓励文化的多样性,让民众自发的传统和习惯成为践行遗产保护的自觉。二是加强多部门协作的原则。形成了文化、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多个部门协作保护哈尼梯田的机制,协商解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领域的重大问题。三是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哈尼梯田遗产地政府通过对农户进行适当补偿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耕种,颁布实施村庄民居管理办法和修缮治理导则,确保历史建筑保护、村寨有机更新,以及历史风貌保护,引导遗产地村镇理性发展。四是社区参与、惠及民生原则。遗产地社区和村民是哈尼梯田真正的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承者,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非常注意听取当地社区和村寨原住村民的各方面意见,鼓励并邀请村民参与遗产相关工作,让民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并将正确的遗产保护理念和做法推广到广大民众之中,使之成为民众自愿、自觉的行为准则。

  童明康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中国政府将严格遵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和《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有关规定,继续加大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力度,加强哈尼梯田相关规划管理,积极开展世界遗产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吸收各国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中国政府将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有关决议要求,编制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状况报告,阐述中国政府在保护、管理、展示等相关工作方面的进展情况。

  此次研讨会是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7COM 8B.24决议要求召开的,以便将在红河哈尼梯田的可持续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分享给亚洲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遗产地,实现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保护、管理与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文化景观的案例研究”、“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和“文化景观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交流了各国在梯田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探讨了梯田文化景观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保护、管理与发展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关于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红河倡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及相关科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南非、德国、西班牙、挪威等国和国内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参加了研讨会。

  关于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红河倡议

  我们,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和遗产地社区的代表,以及来自相关国际专业机构和亚洲各有关国家的专家,

  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有关决议(Decision:37COM8B.24):“考虑组织一次梯田景观管理国际研讨会,以便将红河哈尼梯田可持续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与亚洲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遗产地分享”;

  感谢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本次国际研讨会;感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云南省文化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元阳县人民政府为会议圆满举办付出的努力;感谢哈尼族人民的热情款待和他们对这一处独特文化景观和世代家园的守护。

  经过现场考察和学术研讨,

  我们认为:

  梯田文化景观是一类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平衡;

  梯田文化景观是在认识人类与特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千百年来对农耕实践的不断摸索和完善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这种农耕实践,包括对物种、耕作方式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并通过知识体系、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得以固定,成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我们认为,梯田文化景观反映出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体现了人类创造力、耐受力和意志力,对当今保护文化和自然的多样性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我们认为,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形态,更要保护支撑其物质形态的传统知识体系。

  我们认识到,梯田文化景观保护面临着环境威胁,以及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挑战,包括:

  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高产作物的引入,可降低生产劳动强度,但同时可能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维系构成威胁;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使年轻人逐渐流向城市,由此造成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并导致知识体系、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改变,对文化认同带来冲击;

  失控的旅游业和无序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并对传统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为保证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独特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我们倡议:

  1.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尊重当地居民渴望发展、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尊重并保障当地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支持他们在梯田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

  2.保护并发展传统特色农业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鼓励居民创建符合自身利益的经济模式,推动农产品销售,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当地居民收益,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流从事农业生产。

  3.尊重知识体系、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建立非物质遗产传承机制,引导和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维护当地传统,珍视社区认同,延续文化生态。

  4.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强可持续生态旅游管理,科学评估游客承载力,制定旅游设施标准,促进旅游收益回馈梯田文化景观保护并惠及当地民众。

  5.加强能力建设。开展遗产保护、监测、管理、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

  6.鼓励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遗产保护和管理经验,共同应对挑战,实现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保护、管理与发展。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