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高玄殿修缮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期:2016-11-17  访问量:4808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11月8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举行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发布了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的最新阶段性成果。

   大高玄殿坐落于神武门外,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2010年,大高玄殿在各方的呼吁和努力下正式回交故宫,于2015年4月2日开工修缮,至2016年底,第一期工程(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 将顺利完工。

   在当日举行的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上,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施工前拆卸下的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并完成正脊合龙。此前在勘察修缮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高玄殿正殿的宝匣保存完好,基于文物保护要求,未进行不必要的开启工作。根据既往经验及研究发现,一般宝匣内会存放有五金元宝、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品,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一种心理。故宫博物院坚持传统,仍将原有宝匣原封不动地恢复原位。

   单霁翔介绍,大高玄殿不仅是国家文物局重点保护工程,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项目之一。在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的试点工作中,故宫博物院引入了考古学手段和理念作为突破口,首次将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缮保护中。故宫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第一次走上屋顶布置探沟,进行“考古勘探”。在建筑考古中发现的各类重要遗物,按照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编号、记录、绘图与保存;对各种建筑材料,同样进行了考古学分类与详细的信息记录。不仅对木构件进行了非常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对于易被频繁修缮的木基层、灰泥等部位及瓦件、砖瓦铭、大木记号等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历史信息记录,做到了最大化、最真实地全面记录信息,取得了一系列以往修缮中没有的重要历史和修缮信息成果,做好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工作。

   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展开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的联合研究,并紧密贯穿整个修缮过程始终。其中联合院外20多家科研机构、院校对大高玄殿的传统工艺、材料进行十余项科学勘察、记录、实验、分析与研究,包括硅酸盐、石材、木材、彩画、金属构件、纸张等,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高新数字化技术手段,完整获取大高玄殿原状、残损及变形数据信息。

   大高玄殿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后期研究,更直接服务于修缮保护过程中。大高玄殿的研究为修缮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方案依据,各种修缮方案的制定、实施均以研究成果为先导,在传承传统工艺的过程中,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案进行信息诠释、解读并记录,并在本次工作中对匠人的信息进行了口述史的整理和记录,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修缮保护后的大高玄殿古建筑群,将以教育培训为核心,整合故宫学院、故宫培训学校教育资源,迁入故宫数字馆,同时兼顾小规模文物展览使用功能,使市民生活中多一片文化的绿洲。”单霁翔说。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