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举行
日期:2024-10-21 访问量:4053 文章来源:北方网
内容提要:为纪念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10月19日至28日举行的北京国际摄影周特别推出“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同期开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270余幅摄影作品及数字影像资源亮相。
天津北方网讯:为纪念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10月19日至28日举行的北京国际摄影周特别推出“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同期开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270余幅摄影作品及数字影像资源亮相。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8日,同时展览精编版还将在京津冀三地部分城市巡展。
本次展览以“大好河山”为主题,是京津冀文化遗产生长的环境基底,反映着百年复兴路上的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历史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是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三大线性文化遗产交汇之地,京津冀地区世界遗产富集,国家宝藏夺目,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见证。燕山横亘,太行西控,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山河滋养下的京津冀地区,持续书写着地域文化与国家文明同频共振的时代篇章。
北京国际摄影周2024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终身名誉主席杨元惺致辞
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工委会主席赵少华致辞
据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2014年,京津冀三地大运河遗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2年7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共同签订《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的联合协定》,京津冀三地长城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迈上新台阶。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天津卫故城城墙遗址、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遗址、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前置不断上新,文化自信愈加坚定。
在此背景下,展览聚焦京津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与十年来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代表性成果,以影像讲故事,以遗产见文脉,通过“宝藏京畿”“相承一脉”“同结硕果”“共享繁华”四个篇章,全面展示京津冀文化遗产的丰厚内涵与多元价值。同时,“长城两边是家乡”特别专题,以长城景观与长城社区并置,突出长城脚下的居民与长城遗产的互动,他们参与长城保护,也受惠于长城文旅资源开发。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9项世界遗产,也使得京津冀地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达到9项。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和时代内涵,为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也鼓舞着广大摄影工作者们创作更多更具文化内涵的遗产影像作品。
活动现场向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捐赠中轴线影像长卷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保护与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的成功实践引领着京津冀文化遗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展览开篇的世界遗产板块中,重点呈现了中轴线天地壮美、中正和谐、贯通古今的特质。
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和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在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专门制作了“北京中轴线影像长卷”。这套北京中轴线影像长卷精选了当代摄影名家拍摄的北京中轴线经典作品18幅和民间收藏的百年历史老照片16幅,以对照的方式,长度为7.8米,涵盖了北京中轴线7.8公里的壮美秩序,15个遗产的古今容颜,折射出百年沧桑巨变。卷轴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860年的景山,长卷极具艺术性和珍藏价值。与实体长卷配套,北京理工大学通过AI技术辅助设计了“北京中轴线数智长卷”,成功实现了北京中轴线全景及各遗产点的AR重现,生动展现了中轴线的建筑精髓与历史韵味。
此外,为配合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持续举办,参与各方还将继续推进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跨界交流,不断拓展文化遗产影像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影像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方面的作用。通过构建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合作平台,进一步助力京津冀文化遗产事业的协同发展。(今晚报记者 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