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name

三江在此奔流不息——三江并流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周年

2003年7月2日,在巴黎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江并流”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年间,从巍峨的梅里雪山到奔腾的澜沧江,从一草一木到“世界物种基因库”,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自然保护区建设,点点滴滴无一不在诉说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经验”,向世界展示着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故事”。时至今日,三江奔流依旧,万物生息不歇。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是云南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且在山水之间娓娓道来……这里是一片神奇的乐土,江水并流而不交汇,形成“四山夹三江”的独特风景;这里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和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这里是世界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风俗并存的文化集聚地,其遗留的上古风俗和历史文化遗产,使现代人得以窥见一部分原始文明……二十年前,根据世界自然遗产评选标准,“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是中国唯一一个、也是世界上鲜有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全部4条标准的遗产地,是我国面积第二大的世界自然遗产,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系列世界遗产。金沙江大湾 彭建生 摄三江在此奔流“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山,在云岭横断天下;水,在三江并流穿峡。三条大江从北向南,穿越峡谷,江水两侧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怒江第一湾 刘建华 摄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成为世界上挤压最紧、压缩最窄的巨型复合造山带,是全球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水能最丰富,矿藏最富集地区。澜沧江 澜沧县委宣传部 供图这片区域横跨云南省的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大理5个州市的11个县市区。由8个相互关联的片区组成:高黎贡山片区、白马—梅里雪山片区、哈巴雪山片区、千湖山片区、红山片区、云岭片区、老君山片区、老窝山片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彭建生 摄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教授梁永宁曾多次参与中国大部分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四山夹三江的典型地貌奇观将8大片区有机结合在一起,分别代表了不同流域、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地质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典型特征,相互之间存在着在整体价值上的互补性和在典型资源上的不可替代性,由此构成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价值的‘唯一性和完整性’。”独龙江攀蜥 范毅 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贡山分局供图10余年征途冲击世界“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历时达10余年,云南用10余年时间,圆了一个具有世界级品牌的梦。今年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申遗成功20周年。回顾十余年的申遗历程,长路漫漫却充满自豪。保山茜 施晓春 摄。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从卫星图上发现“三江并流”,从此,它被世界瞩目。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三江并流”被列入国家申遗预备清单。1999年,“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2002年10月8日至2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对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2003年7月2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云南省西北部的“三江并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花了10余年,但评审时间却只用了18分钟。从10余年到18分钟,“三江并流”用天下奇绝打动了世界。贡山羚牛。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供图“三江并流”区域具有罕见的范围较广泛的自然地势特征,其分布从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不同的地质状况到极高度的生物多样性等不一而同。红花木莲 施晓春 摄。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在生态多样性和地貌多样性上,要在其他任何多山地区找到一个能够和这一区域相媲美的地区是十分困难的。“三江并流”同时满足世界自然遗产标准的4个条件,而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满足4条遗产标准的世界自然遗产。像这样的自然遗产,放眼全世界,也不足20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 彭建生 摄世界遗产中心对三江并流的突出普遍价值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标准(VII):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深而平行的峡谷是这一区域杰出的自然特征。高山随处可见,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的冰峰展现了壮观而优美的天际线。明永冰川是一个著名的自然景观,从6740m的卡瓦格博峰向下延伸至2700m高程,被认为是北半球低纬度地区(28°N)延伸至海拔最低的冰川。其他杰出的地貌景观还有高山喀斯特和“龟背”风化的高山丹霞。标准(VIII):该遗产展现了伴随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古特提斯洋闭合、喜马拉雅山脉及西藏高原隆升五千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而具有的杰出价值。这些都是亚洲陆地演化的重大地质事件,而且仍在进行中。遗产地内多样的岩石类型记录了这一历史。此外,高山区域的喀斯特、花岗岩石峰和丹霞砂岩地貌系列包含了一些世界山地中最好的类型。标准(IX):三江并流遗产地突出的生态过程源于地质、气候和地形的综合作用。首先,这一区域由于位于活跃的山岳气候带,从而形成了从火成岩(4种类型)到各种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和砾岩等一系列岩石基质层:位于构造板块的“碰撞点”,这一区域具有多样的地形特征—从峡谷到喀斯特再到冰峰;位于生物地理汇聚带(具有温带与热带成分),加之这一区域是更新世生物的避难所,从而具备了显著生物多样性演化所需的所有自然基础。其有着近6000m陡峻高差的地貌多样性,季风气候涵盖了这一区域的大部分,并提供了另一有利的生态促进因素,从而使整个温带古北界生物群落得以演化。标准(X):滇西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且也许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温带地区。横断山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包含了横断山大部分的生境区。这一区域突出的地形和气候多样性,加之位于东亚、东南亚、和西藏高原生物地理区的汇合点,以及作为动植物南北向迁移的廊道(特别是冰河时代),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特区域,尽管有数千年的人类居住历史,这一区域仍保留了很高的自然特征。作为众多珍稀和濒危动植物最后的根据地,这一遗产地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高黎贡山大树杜鹃。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保护为先,与三江共奔流近年来,云南上下一盘棋,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2020年7月,《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正式施行。2022年5月,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为“十四五”期间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明确了“路线图”和“施工图”,云南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丽江老君山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众多鸟类繁衍生息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些年,云南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及管理机构对三江并流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青藏龙胆 方震东 摄高黎贡山片区作为“三江并流”范围内最大的片区,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成为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成功典范。2021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相继启动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战略环评和保护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不断迈出新的步伐。高黎贡山。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守护看得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如今,非法采伐偷猎现象全面禁止,探矿采矿全面关停,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维管植物物种增加了1000余种,发现了怒江金丝猴、白颊猕猴、红鬣羚等多个新记录物种,经过不断研究,还发现了多个新的地质遗迹点。另外,遗产保护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该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社区居民脱贫致富,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滇金丝猴 彭建生 摄“生态画笔”勾勒不停,三江亦奔流不息。与绿色同行,与生态共赢,未来,我们期待与三江共奔流。记者、海报设计:杨吉娟 图片、资料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保山市委宣传部 迪庆州委宣传部 迪庆州林业和草原局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贡山分局 云南广播电视台
info.name

大美武隆,美在何处——真实的镜头及案例解码不一样的武隆

峡谷、溶洞、竖井群、天生桥、天坑、石林、高山草场……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处的武隆,各种喀斯特地区独有的景致应有尽有。武隆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和世间罕见的喀斯特天坑。这三大景区代表了中国喀斯特地貌中三个独立喀斯特系统,即芙蓉洞洞穴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和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近年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永续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全国样板、叫响世界各地……为此,我们用真实的镜头和真实的案例,解码不一样的武隆。芙蓉江 地质地貌因岩溶作用而壮美重庆武隆,乌江横贯全境。形如利剑的乌江,把武陵山和大娄山劈成两半的同时,也把处于两山褶皱地带的武隆削成两块,乌江两畔石灰岩质地被深深切割,常年的流水把深厚的石灰岩地层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处处落水洞、溶洞、天坑、竖井、地缝、峡谷……武隆的美景在地平面下生长、延伸,宛如为喀斯特造就的生态博物馆。清代诗人翁若梅盛赞武隆山水“蜀中山水奇,应当此第一”。这里有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芙蓉洞,有融合雄、奇、险、秀、幽、绝等特点的天生三桥,有峡深壁立的龙水峡地缝,碧水如练的芙蓉江……作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喀斯特溶洞,芙蓉洞与美国的猛犸洞、法国的克拉姆斯洞并称为世界三大洞穴。这里以竖井众多、洞穴沉积物类型齐全、形态完美、质地纯净著称,其竖井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最大竖井群。这里被地质学家评价为“一座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一座内容丰实的洞穴科学博物馆”,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洞穴”。芙蓉洞堪称世界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的3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天生石桥最具吸引力,石桥平均高300米以上,桥面跨度在500米以上,在1公里距离内就有如此高大的3座天生石桥为世界独有。有峡谷地质奇观之称的龙水峡地缝,经几千万年前造山运动而形成。地缝犹如地球裂开的一道深邃缝隙,谷底最窄处只1米,最宽处也不足10米,缝口与谷底之间高达350余米,谷底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峡谷两岸如刀劈斧削一般,即使正午时分,阳光也难达谷底,漫游其间仿佛置身地球深处探幽,犹若在时空隧道中穿行。大自然似乎对武隆格外厚爱,这里的一山一水都似美轮美奂的画卷,一草一木都如韵味十足的诗篇。壮观、绮丽、秀美在这里交织碰撞,演绎着千万般姿态,每一处都让人心之向往。自然遗产因保护得当而完美2007年6月27日,随着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执行主席松浦晃一郎手中木槌的落下,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隆喀斯特以其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科考价值,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个偏远山区的县城自此走向世界舞台。“申遗”成功后,武隆并没有躺在“金字招牌”上坐享其成。为了加强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首先由政府筹资6.8亿元回购民营企业经营的六大景区,成立国有性质的喀斯特集团公司开展运营。同时,形成了法治建设、联动管理和经费保障一体的完善的工作保障机制,包括出台《重庆市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联合执法大队,出台专门的《联动管理运行规则》;拓展体制内外的多元化经费用于保护管理与发展建设。其次,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武隆落实强有力的保护管理措施,包括严格的建设活动实施前置审核、定期的资源调查、强力规范景区运营秩序,以及加强生态保护措施;设立专门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严格遵照《世界遗产公约》及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有关法规,编制完成《重庆武隆喀斯特保护与管理规划》《重庆市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天生三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后坪天坑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出台《武隆喀斯特保护管理手册》,将每年的6月27日确定为“自然遗产保护日”,在全国首创开展自然遗产资源“守护者”评选活动。与此同时,武隆始终坚守“五个决不能”底线,在遗产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安装界碑、界桩,明确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和确定开发区域,严厉打击开山采石、违规建房、破坏水体、损坏钟乳石、砍伐珍稀林木、捕杀野生动物等破坏自然遗产资源的行为,确保武隆喀斯特的自然性、原真性和完整性。此外,武隆还创新开展遗产资源“守护者”评选活动,得到教科文组织驻中国官员卡贝斯女士的高度评价,并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予以推介。同时编印了全国首本世界自然遗产科普教材《武隆喀斯特与世界遗产》,将它纳入武隆当地中小学课程,先后出版了《喀斯特机密》《中国国家地理武隆喀斯特专刊》等学术期刊。资源价值因合理利用而至美2022年6月27日,庆祝武隆喀斯特申遗成功15周年大会暨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年会在武隆区仙女山举行。会上,武隆成立了以区委书记担任主任、区四大家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的高规格议事协调机构,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检察公益保护办公室,建立违法违规行为公益诉讼机制等,为强力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加快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作出新贡献。申遗成功15年来,武隆既是世界遗产的守护者、也是受益者。申遗成功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如何保护原住民的利益?武隆交出了自己的答卷:15年来,武隆始终坚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保护要求,坚持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以永续利用为宗旨,开启了武隆喀斯特保护管理的新格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将生态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武隆武陵山区曾是连片特困区之一,这个偏远山区曾有近1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对于一个想通过发展旅游摆脱贫困的山区来说,世界自然遗产无疑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可是,为避免自然遗产地遭受破坏,武隆给世界自然遗产上了一道紧箍咒,那就是保护自然的底线。2007年申遗成功以来,武隆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拒绝了总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投资建设项目。比如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想在遗产地一线之隔打造“俯瞰世界遗产、最美后花园”的大型悬崖别墅群,尽管开出了高价,但武隆坚决说“不”。看上去经济损失不小,但也正是这种坚持,让武隆没有因过度商业化开发而被相关管理部门“黄牌”警告。被保护了十多年的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地,山更青,水更净,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反哺了这样的坚守。近年来,全区天蓝、地绿、水澄净,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河流、湖泊、水库水质达标率100%,仙女山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超过3300个/立方厘米,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绿色成为了武隆最鲜明的底色,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武隆最靓丽的画卷。人民生活因生态旅游而甜美2023年5月20日至23日,来自“一带一路”22个国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十五届国际培训班的50余名专家、学者,在武隆开展岩溶地貌集中培训和实地野外考察。考察中,专家和学者们来到后坪乡体验文凤村苗族文化,来自巴基斯坦的海德尔·阿巴斯告诉记者,作为研究生态领域的学者,他特别关心生态与区域发展的平衡问题。他发现“这里的生态和民俗非常吸引人,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第十五届国际岩溶培训班考察武隆事实上,申遗成功后,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共涉及7个乡镇15个村(社区)76个组11882人。遗产地范围内的原住民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如何保护原住民的利益,让遗产地的发展成果惠及原住民,是自然遗产保护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武隆先是针对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游摊游贩等现象,在天生三桥进出口、龙水峡地缝出口、芙蓉洞票务中心分别设置商贸区,修建摊位134个,在天生三桥提供34乘轿运服务岗位,为202户原住民解决就业问题。2012年至2015年间,投入8000余万元,在遗产地核心区外的仙女山镇度假区中规划安置区,迁出核心游览区内的44户村民。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武隆还探索出了廊道带动、集镇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景区带动、云经济带动等生态旅游扶贫增收带动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全域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并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第十五届国际岩溶培训班考察武隆2015年,武隆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2017年,武隆全区脱贫。2018年,武隆入选中国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自然遗产保护形成良好循环互动:2021年,武隆全区接待游客突破4100万人次,是申遗成功前的20多倍,旅游综合收入达197.3亿元。2022年,武隆制定《武隆旅游国际化发展规划》,策划储备了165个总计投资1406亿元的文旅项目,通过打造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六大产业链,进一步拓展武隆旅游“三次创业”的内容载体,放大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价值,更好搭建武隆旅游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除此之外,武隆也实现了从“山区的武隆”向“重庆的武隆”,再从“中国的武隆”到“世界的武隆”的蝶变,旅游已成为世界了解武隆的窗口、世界走进武隆的桥梁。通讯员 夏小萍 武隆景区提供图编辑:王光建责编:秦雨审核:宋岩
info.name

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公开课为青少年讲述世界遗产

2018年第二场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公开课25日走进河南博物院。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研究员为现场60名第二届内地与港澳中学生暑期研学营的青少年以及100多位当地文博爱好者讲述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世界文化遗产”。公开课以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现场演奏的一首古乐《鹿鸣》拉开序幕。首先呈现的是各国代表性的世界遗产精美图片,让观众对世界遗产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公开课第一部分“关于世界遗产的ABC”从世界遗产的缘起开始,介绍了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拯救濒危文化遗产的国际行动,从险遭灭顶的阿布辛贝神庙,到屡遭水淹的威尼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对全人类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制度性保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框架下,设立了世界遗产申报和审议的制度,建立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设置《世界遗产名录》,为共同保护世界遗产提供了规范机制。刘曙光还为观众举例讲解了世界遗产的分类及入选条件、申报的程序等等基础知识。公开课的第二部分“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丝遗产的研究”,回溯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诞生,学术研究的演进,以及各国不同角度的阐释。重点讲解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体系—--航行、贸易和文化。航行,是各个文明板块在造船和导航等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贸易,是各个文明板块相互交流最大的动力;文化,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的精神纽带,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家文化圈等等,多元交织,最终让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资源库。在世界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知识基础上,公开课的第三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申报”,为大家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类型和突出普遍价值,介绍了中国海丝申遗的主要工作及步骤、保护研究成果以及申遗策略等。随堂还以游戏答题的方式进行了小测验,多位答题通关的同学获得河南博物院的网红文创产品——鸮尊存钱罐。近两个小时的公开课让大家意犹未尽,一曲由华夏古乐团演奏的《友谊地久天长》划上了这节课的句号。专业严谨、呈现丰富、生动有趣的公开课,尤其是课堂与研学活动紧密结合,引用和解读了一批暑期研学营港澳青少年刚参观过的河南地区世界遗产,让课堂跟研学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内地和港澳青少年们对“大象中原”河南的印象,激发了对祖国文化遗产、深厚历史的认识和热爱。
info.name

青海可可西里

青海可可西里,位于青海高原的东北端,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这片广阔的高山和草原系统位于海拔4500米以上,平均气温低于零度。该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超过三分之一的植物种类和所有草食性哺乳动物都是高原特有的。遗产地保护了藏羚羊的完整迁徙路线,藏羚羊是高原特有的濒危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青海可可西里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vii)和(x),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info.name

湖北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十堰市房县、竹山县,辖6镇2乡和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湿地公园,林地占85%以上。神农架于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面积73318公顷,分为西部的神农顶/巴东片区和东部的老君山片区,遗产地缓冲区面积为41536公顷。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存有全球北纬30度带最为完好的北亚热带森林植被,被誉为北半球同纬度上的“绿色奇迹”,其自然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全球少有。目前,神农架遗产地内有3767种维管束植物,已记录脊椎动物600多种,已发现昆虫4365种。其中,有205个本地特有种、2个特有属和1793个中国特有种,旗舰物种神农架金丝猴数量达1300多只。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具有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因“野人”的传说等引人关注。1990年,神农架加入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2013年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2016年7月17日,中国湖北神农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这是湖北省第1项、中国第11项世界自然遗产。自此神农架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世界遗产申标准2016年7月,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表决,根据遗产遴选标准(9)、(10),湖北神农架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湖北神农架在生物多样性、地带性植被类型、垂直自然带谱、生态和生物过程等方面在全球具有独特性,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
info.name

中国丹霞

图片来源:谢庆伟图片来源:谢锦树图片来源:刘加青图片来源:刘加青一、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是由中国南方六个典型丹霞地貌系列遗产构成的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包括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龟峰)、浙江江郎山。其主体要素是丹霞地貌,这种地貌由红色陆相砾岩和砂岩在内动力(包括隆起和断裂)和外动力(包括风化和侵蚀)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这里跌宕起伏的地形,对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约400种珍稀濒危物种在内的丰富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以美学和地质两条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广东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总面积292平方公里,是丹霞地貌命名地,以“颜如渥丹、灿若明霞”得名。丹霞山是壮年期丹霞地貌区的杰出代表,具有湿润区丹霞地貌的所有特征,是全球丹霞地貌对比研究的标准区域和研究基地。丹霞山复杂的地貌结构为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分布着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堇菜等特有物种,是中国南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和物种基因库。
info.name

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怀玉山构造快体单元内,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世界遗产申标准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根据遗产遴选标准(7),一致决定将三清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准(7):绝妙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美景:三清山丰富的花岗岩地层结合多样化的森林,近处和远处的风景,和惊人的气象效应,建立一道特殊的风景。最引人瞩目的是密集而形状奇特的石柱和石峰。三清山的自然风光也来自于花岗岩与山地植被并置,由气象条件增强,创造一个瞬息万变引人入胜的景观。悬浮步道让游客所近距离欣赏公园的迷人景色,并享受其宁静的氛围。
info.name

新疆天山

新疆天山,指天山山脉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又称中国天山或东天山,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因冬夏有雪,才有此名。长达1760公里,占天山总长度的3/4以上,横亘新疆全境,跨越了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市、哈密市以及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等多个地州市。新疆天山拥有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平均宽度300公里,是中温带准噶尔盆地和暖温带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南北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环抱,是新疆地理的独特标志。。新疆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夹持的大型山脉,以深居内陆的地理区位、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众多的冰川河流、绝妙的自然景色、特殊的生物区系和生态过程等诸多自然特征,成为全球温带干旱区大型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新疆天山拥有全球温带干旱区最为典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温带干旱区山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态过程受海拔、坡向与坡度的水热空间变化影响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新疆天山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因而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丰富,是很多物种最后的家园。新疆天山共有野生动植物3000余种,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近500种,包括雪豹、暗腹雪鸡、高山兀鹫、小叶白蜡、新疆郁金香等。世界遗产申标准2013年, 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根据遗产遴选标准(7),新疆天山的托木尔峰(阿克苏地区)、喀拉峻-库尔德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布鲁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格达(昌吉回族自治州)4个片区以“新疆天山”名称成功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标准(7):天山是一个在中亚绵延约2500公里大型山脉。它是世界上温带干旱地区最大山脉,和全球最大独立东西向山脉。新疆的天山之美不仅在于其壮观的雪山和冰川覆盖的山峰,美丽的森林和草地,清澈的河流、湖泊和红层峡谷,山与广袤的沙漠对比。南部斜坡裸露的岩石和北方繁茂的森林和草地形成了鲜明差异,创造了一个惊人的视觉对比,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干与湿、荒凉与繁茂异常美丽。标准(9):新疆天山是正在进行生物和生态进化过程中温带干旱区一个突出的例子。地貌和生态系统,因为由于天山两大沙漠和中亚干旱大陆性气候,这是新世纪以来世界上山地生态系统中独一无二一直保存的。新疆天山具有所有典型的山地垂直带温带干旱区,反映不同海拔,坡度和斜坡的水分和热量的变化。该遗产是在山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在干旱区经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新疆天山也是在帕米尔-天山高原生物和生态演化的杰出代表。植被垂直分布,北部和南部的斜坡的显着差异,多样性的植物,都说明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生物生态演化。新疆天山也是孑遗物种和众多的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特有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它代表整个过程,其中原暖湿植物已逐渐被现代旱生地中海植物区系取代。
info.name

澄江化石地

澄江化石地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产出地层为云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中,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不仅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产生了重大的挑战。澄江生物群至今已发现40多个“门”一级生物类别、200余种早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80%属于新种。目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在澄江都有代表,如多样性的藻类,海绵,星虫,刺胞动物,开腔骨动物,软体动物,栉水母,线形动物,鳃曳蠕虫,软舌螺,无铰纲腕足动物,奇虾类,缓步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及早期脊索动物。另外,还有大量化石不能分入已知的门类,如绝灭类群古虫类。澄江化石地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寒武纪地球生命现象的纪录,是已知的著名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被学术界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世界遗产申标准2012年,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7),审议通过了将“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标准(7):位于中国云南省的澄江化石地保存了具有独特重要意义的化石遗迹。澄江化石地的岩石和化石展示了杰出的、保存非凡的记录,是距今5.3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多样化的见证。在这一短暂的地质间隙时段中产生了几乎所有主要动物类群的起源。澄江化石地多样化的地质证据代表了化石遗迹保存的最高质量,传承了早寒武纪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它是一个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最早的记录之一,也是一个进一步认知早寒武纪群落结构的独特窗口。
info.name

中国南方喀斯特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一种地貌特征。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中国南方喀斯特经历了长期的地质年代,是地球重要而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喀斯特地貌形态,既保留了地质历史时期古喀斯特遗迹,又代表了重要的和正在进行的喀斯特过程。受青藏高原隆起等影响,演化至今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已完整形成了一个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区的结构系统和演化序列,对研究现代区域水文网及长江三峡的形成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地貌证据,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云南石林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 m—1900 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是世界惟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云南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石柱彼此分离,无数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而显得千姿百态的石林。云南石林喀斯特无论是类型分布的多样性、溶岩发育的独特性、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岩石机理的美学性还是人文风情的融合性、入内观赏的通达性等等方面,在世界同类型喀斯特地区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林有部分区域是石灰岩与玄武岩交叠覆盖演化成的地质地貌,更是世界罕见。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为数有限的石林中,云南石林不但以其面积广袤、类型多样、形态奇特、成因复杂、发育历史久远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惟一性,而且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价值,是世界惟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贵州荔波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荔波县,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壤。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是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所;区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重庆武隆武隆县隶属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大类山、武陵山与贵州高原的过渡地带,长江右岸支流乌江下游峡谷区,由于受碳酸盐岩与砂页岩不同岩性分布的影响,产生了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数亿年来孕育出了鬼斧神工般独特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重庆武隆包含三个独立喀斯特系统,即芙蓉洞洞穴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和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三者均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幅抬升的机制下发育形成。它以洞穴系统、天生桥及峡谷系统和喀斯特天坑系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记录和表现出地球发展这一阶段地壳抬升的特性。芙蓉洞系统中洞道,说明地壳抬升运动由直升转换为震荡上升性质;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洞穴通道说明整个喀斯特系统是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形成的。喀斯特孕育出的三个自然景观,不仅演示着正在进行的地球内外引力地质作用,而且蕴藏着不同地质条件下喀斯特发育、演化的秘密,甚至是解读长江三峡形成机理的一把钥匙。世界遗产申报标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组成第一期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中,根据遗产遴选标(7)(8),全票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于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通过审议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作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拓展。中国南方喀斯特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标准(7):中国南方喀斯特壮观的喀斯特地貌是自然异常现象,具有优秀美感。它包括云南石林绝妙的自然现象,乃古石林白云质灰岩,湖上升起的蓑衣山石林,荔波卓越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武隆喀斯特其中包括大型塌陷洼地,所谓的天坑,以及它们之间非常高的天然桥梁,具有深厚的无顶洞穴很长一段。它还包括桂林,壮观的塔岩溶和国际知名的峰林沿河景观,施秉喀斯特,其中有亚热带峰丛喀斯特,是白云石最有名的例子,幽深的峡谷和棘状丘陵经常搭着云雾。金佛山岩溶,这是一个孤岛,从云贵高原长期分离,由陡峭的悬崖包围,古老的洞穴刺破。 环江喀斯特自然延伸到荔波喀斯特,包含优秀的峰丛特征和原始季雨林覆盖。遗产的森林覆盖率和自然植被主要是完好,景观,提供季节性变化,并进一步增强了遗产的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提供了濒危物种难得的重要栖息地,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标准(8):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展示了一个世界上最优秀景观的复杂演化历史。石林和荔波是为喀斯特地貌全球参考地区。在2.7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代,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后经地壳抬升,石林地区处于湿热古海岸边缘,溶蚀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紧随其后的火山熔岩喷溢,使石林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经过四个时期的地质运动最终形成。荔波碳酸盐岩景观经过数百万年的侵蚀,形成了不同年代、形状各异的峰丛和峰林岩溶。荔波还包含许多高大的喀斯特峰,深漏斗,下沉的溪流和长河洞穴。武隆是内陆的喀斯特高原,巨大的漏斗和桥梁有相当大的提升。武隆的景色中包含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河流系统,长江及其支流之一的历史证据。环江喀斯特是荔波喀斯特部分的延伸。这两家网站提供峰丛喀斯特一个突出的例子,也保护和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环江喀斯特是荔波喀斯特的延伸,是峰丛喀斯特地貌的杰出范例,保存和显示地表,地下岩溶特征的丰富多样性。桂林喀斯特被认为是大陆枫林的最著名的例子,并提供了在中国南方喀斯特演化末期的完美地貌表达。 桂林是一个相对低海拔盆里,从周围??的山上接收丰富的同种异体(雨养)水,汇成能够帮助枫林发展,造成大面积枫林和岩溶峰丛的河流。在该地区岩溶发育的科学研究已产生峰丛的“桂林模式”的产生和岩溶峰林演化等研究成果。施秉岩溶提供了一个壮观的峰丛景观,这也是特殊的,因为它由相对不溶性的白云岩发展而来。施秉还包含了一系列轻微的喀斯特特??征,包括溶沟;,钙华沉积物和洞穴。金佛山岩溶是一个巨大的高耸的悬崖环绕的喀斯特卓山。而在金佛山的“桌状”山顶之下,在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海拔1800—2000米之间,还发育有古佛—仙女洞、金佛—羊口洞、观音洞等3个巨大而古老的高海拔地下河洞穴系统,其发育历史可追溯到2300万年前。它们不仅是我国南方地区形成年代最早的洞穴系统,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雨水型平行洞穴系统。金佛珊记录了新世纪以来,高海拔的喀斯特高原的解剖过程和包含该区域的间歇性抬升,岩溶作用的证据。
info.name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缓冲区5271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包括7个自然保护区、11个风景名胜区。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人工繁殖大熊猫的重要来源。除了大熊猫的属性特征,栖息地保护了大量的特有濒危植物和动物物种,包括其他109种哺乳动物(超过中国所有哺乳动物的20%)中标志性哺乳动物物种如红熊猫、雪豹、云豹。栖息地有365种鸟类特别记录,其中300种为本地繁殖。栖息地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有5000–6000种记录。许多物种是古代遗存,如珙桐,显著多样的植物群体,如玉兰,竹子,杜鹃,和兰花。栖息地是数百濒危传统药用植物主要来源和基因库。它曾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世界遗产申报标准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10),将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准(10):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它也是人工培育大熊猫的重要来源。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突出价值在于,它可以保护各种地形,地质,植物和动物物种。栖息地还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凡的价值,并能证明跨国家和省级保护区边的生态系统管理系统。
info.name

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途径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遗产区内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景区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楞、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长期以来,“三江并流”区域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 他们对此区域显著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遗产申报标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7)(8)(9)(10)批准三江并流为世界自然遗产。标准(7):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江水并流而不交汇,峡谷深邃,是遗产杰出的自然特征,三江大界面位于遗产边界之外,川峡是该地区的主要风景元素。连绵的高山,与梅里、白马和哈巴学雪山峰顶构成了一副壮观的天际线风景。闽咏卡冰川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海拔高度从卡瓦吉布山(6740米)下降到2700米,号称是北半球中在这种低纬度(28°北)下海拔下降最低的冰川。其它出色的风景地貌有:冰川岩溶(特别是怒江峡谷上方月亮山风景区内的月亮石)和阿尔卑斯式丹霞风化层"龟甲"。标准(8):这一区域在展现最后5千万年和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相关联的地质历史、展现古地中海的闭合以及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价值。 对于亚洲大陆地表的演变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而言,这些是主要的地质事件。 这一区域内岩石类型的多样性记录了这一历史,而且,高山带的喀斯特地形、花岗岩巨型独石以及丹霞砂岩地貌覆盖了若干世界上最好的山脉类型。标准(9):三江并流区域中激动人心的生态过程是地质、气候和地形影响的共同结果。首先,该区域的位置处于地壳运动的活跃区之内,结果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基层,从火成岩到各种沉积岩(包括石灰石、砂岩和砾岩)等不一而同。卓越的地貌范围:从峡谷到喀斯特地貌再到冰峰,这种大范围的地貌和该区域正好处于地壳构造板块的碰撞点有关。另外一个事实就是该区域是更新世时期的残遗种保护区并位于生物地理的会聚区(即:具有温和的气候和热带要素),为高度生物多样性的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基础。除了地形多样性之外(具有6000米几乎垂直的陡坡降),季风气候影响着该区域绝大部份,从而提供了另一个有利的生态促进因素,允许各类古北区的温带生物群落良好发展。标准(10):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三江并流地区名列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七个“关键地区”的第一位。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这里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使得遗产具有突出的价值。完整性三江并流是由15个不同的保护区组成,已被分为八组,每个提供全方位的横断山脉的生物和地质多样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2010年修改边界后,核心区占地960084公顷,每个集群由面积816413公顷的缓冲区包围。由于人类活动,一些片区的多样性生命轨迹已经被修改。然而,遗产大部分区域仍然相对稳定,继续执行其生态系统功能。正是由于高山阻挡,居民生活活动影响相对较少。
info.name

武陵源

武陵源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区内的自然岛,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6400公顷,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遗产区内有张家界地貌、构造溶蚀地貌、石英砂岩、剥蚀构造地貌、河谷地貌、地质遗迹景观等多种地貌类型。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斗、溶沟、石芽、石林、穿洞、洼地、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溶窝、溶槽、石膜、埋藏石芽、漏斗等,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除了美丽惊人的风景,包括壮观的锯齿状石柱林,华丽的植被和清澈的湖泊和溪流,该地区还拥有许多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物种。世界遗产申报标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7)批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标准(7):超过3000,数量庞大的砂岩柱和峰非常壮观。再加上其他地貌形式(天然桥,峡谷,瀑布,溪流,潭和洞穴)和茂密的阔叶林,营造了一条云雾缭绕美丽的风景线。有超过40个洞和两个巨大的天然石桥,其中一处凌驾于357米深的谷底之上。评估时,还满足标准(10),基地为一些濒危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例如,豹、云豹、黄腹角雉、珙桐、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等。
info.name

九寨沟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距离成都市400多千米,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区内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观,呈“Y”字形分布。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被称为九寨沟“六绝”。泉、瀑、河、滩以及108个海子,随着周围景色变化和阳光照射角度变化变幻出五彩的颜色,构成一个个的瑶池玉盆。神奇的九寨,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74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有18种国家保护动物,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九寨沟还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在四川岷山山脉南部达到4752米的高度,还包含一个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世界遗产申报标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7)批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标准(7):九寨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与艺术胜境。 其众多的湖泊,瀑布和石灰石梯田景观,与吸引人、清澈、富含矿物质的水宛如仙境,在壮观的高寒山区组成一个高度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展示了非凡的自然美景。
info.name

黄龙

黄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岷山主峰雪宝顶下,面临涪江源流,似中国人心目中“龙”的形象,因而历来被喻为“中华象征”。黄龙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海拔1700~5588米,山顶终年积雪,是中国最东部的冰川。景区占地面积60000公顷,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以罕见的岩溶地貌蜚声中外。彩池、雪山、峡谷、森林称为“四绝”,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沟中彩池会随着周围景色变化和阳光照射角度变化变幻出五彩的颜色,被誉为“人间瑶池”。黄龙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大熊猫和四川金仰鼻猴等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世界遗产申报标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7)批准黄龙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标准(7):黄龙是著名的美丽风景山区,静谧和高度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结合局部形成的石灰池,瀑布和石灰石浅滩等更壮观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梯田与湖泊在亚洲所有地区是独有的,也是世界上三个最突出例子之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