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县境内。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遗产区包括四个保护区:西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527公顷),中部九弯流生态保护区(36400公顷)、东部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000公顷),与汉代的遗址保护区(48公顷)是一个单独的区域。共计99975公顷,缓冲区27888公顷。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南中国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它保存着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种,其中很多是中国独有的;这里还生存着大量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动物。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11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 世界遗产申标准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4)、(6)、(7)、(10)批准武夷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标准(3):武夷山风景优美,十二多个世纪以来都受到保护。 它包含一系列特殊的考古遗址,包括建立在公元前第1世纪的汉族城市,许多寺庙和以及在第11世纪诞生的新儒学研究中心。标准(6):武夷山是理学的摇篮,许多世界以来,理学在东方国家和东南亚地区起主导作用,并影响了世界上大部分哲学和政府。标准(7):孤立、陡峭巨石的当地红砂岩使得九弯流(下峡)东部景区壮观的地貌特征具备特殊的景观质量。 他们主宰天际线,曲折的10 公里河段,距河床站 200-400米以上,伫立在清晰、深层的河水。古崖轨道站点的一个重要维度,让游客鸟瞰河流。标准(10):武夷山是一个最优秀的亚热带森林的世界,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完整森林,包括多样的中国亚热带森林和中国南方的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较高。武夷山也是大量的古代植物物种的避难所,其中许多中国特有和在全国其他地方很少见。 它也有突出的动物多样性,特别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真实性沿九弯河,在东部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保留真实性的显著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千年来渔业和林业严格的禁令。考古遗址的城村古城遗址、船棺和被拆除或倒塌的寺庙、书院、寺庙等遗迹具有完全的真实性。

峨眉山-乐山大佛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印度佛教首次传入中国即通过丝绸之路到达峨眉山,公元1世纪,在峨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佛教寺院。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光相寺,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称“永明华藏寺”。其余30座寺庙包括万年寺(公元4世纪)内含宋代高7.85米普贤铜像通,寺庙亭台楼阁包括清音阁(公元6世纪)、报国寺(17世纪)和伏虎寺。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佛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著名的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相关古迹还包括灵宝塔(始建于唐代)、大佛寺(明代)以及乌尤寺。麻浩崖墓位有544座东汉崖墓,葬与1-4世纪,以精细雕刻和书法碑刻著名。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个分离的遗产区覆盖面积在15400公顷,是人工元素与自然美巧妙结合的区域。世界遗产申报标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4)、(6)、(10)批准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标准(4):在峨眉山,有超过30的寺庙,其中有十座年代久远、规模巨大,他们遵循当地传统形制、依山就势。在环境、设计、建造方面,他们都是伟大创意和智慧的杰作。其先进的建造技艺是中国寺庙建筑的精髓。这些庙宇相关的是发现了一些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宝藏,其中包括显着乐山大佛建于8世纪CE的摩崖石刻。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标准(6):在峨眉山,有形的和无形的、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连接,是最重要的。峨眉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在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到达峨眉山,并在峨眉山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在峨眉山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有2000多年的历史,包括考古遗址、重要的建筑、墓葬、祭祀场所以及收藏的文物,包括雕塑、石刻、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标准(10):峨眉山较高植物多样性,使其具有科学与保护意义。峨眉山植物持有种丰富,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峨眉山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共有320余种。由于地处四川盆地的边缘,东喜马拉雅高原过渡地带。其海拔2600米范围内植被带种类繁多,具有乔、灌、草、地被和层外层各层发达而结构完整的特点。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峨眉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而且是当今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峨眉山的动物有2300多种,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国家列级保护的29种,还包括一些在全球范围内的濒危动物。完整性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遗产区分别覆盖15400公顷和17.88公顷,完全代表了佛教文化和古建筑的重要性。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因此,近3000多年以来它一直受到特殊保护。近代保护通过制定法律规章,成立 “风景名胜区”,1982年该地区受到来自国家、省、市政府各项规章制度,并有一个计划,以指导其保护形式。幸运的是,由于其规模和地形,峨眉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未受到污染。佛教的复兴巩固并保护了僧侣的地位。真实性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内在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在于人造元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单体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大体上保证了真实性。作为佛家圣地,峨眉山从长期和传统的保护与修复制度中收益,最早可追溯至10世纪中叶。今天,遗产的真实性保护仍然要根据非常严格的标准进行,来保护保护该场所的突出价值和真实性。

黄山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自古以来,黄山激发了代代文人与艺术家创作,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概括为遗存、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五胜”。现有楼台、亭阁、桥梁等古代建筑100多处,多数呈徽派风格,翘角飞檐、古朴典雅。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300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尽有。流传至今有2万多篇(首)。此外,黄山还孕育了“黄山画派”,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世界遗产申报标准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2)、(5)、(7)批准黄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评价是: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荡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标准(2):黄山风景区字唐代开始进入创作作品以来一直备受推崇。自帝国747年被命名为黄山以来,吸引了许多游客,包括隐士、诗人和画家,他们通过绘画和诗歌歌颂黄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创建一系列享誉全球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元朝期间(1271-1368),山上有64座寺庙。1606年,普门法师来到黄山,兴建了慈光寺,后扩建为法海禅院。明朝(约16世纪)描绘黄山已成为中过山水画家最喜欢的主题,从而建立了有影响力的山水画派。黄山景色展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激发了中国历代艺术家与作家。标准(7):黄山壮丽的自然风光,其中大规模的花岗岩石、古松、云海增色不少。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形成了天然石柱阵、奇峰异石、瀑布、溶洞、湖泊、温泉等戏剧性景观。黄山有72座壮观山峰,其中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标准(10):黄山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为全球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景区森林覆盖率为84.7%,植被覆盖率达93.0%,有高等植物222科827属1805种,有黄山松、黄山杜鹃、天女花、木莲、红豆杉、南方铁杉等珍稀植物,首次在黄山发现或以黄山命名的植物有28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4种,三类保护的8种,有石斛等10个物种属濒临灭绝的物种,6种为中国特有种,尤以名茶“黄山毛峰”、名药“黄山灵芝”最为知名。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有鱼类24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48种、鸟类176种、兽类54种。主要有红嘴相思鸟、棕噪鹛、白鹇、短尾猴、梅花鹿、野山羊、黑麂、苏门羚、云豹等珍禽异兽。完整性所有体现黄山的价值的元素都被划入遗产保护区范围。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自然区保留冰川的案例。天然石柱阵、奇峰异石、瀑布、溶洞、湖泊、温泉等都得到良好保护。古寺庙(有超过20)的遗址,岩石铭文和通路、景点也完好无损,维护良好。大约有1600人生活在该地区,其中大部分是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政策是有效减少这些数字以及相应的建筑出现的机会。真实性黄山的壮观景色激发了一些中国最优秀的绘画和诗歌,以及寺庙建筑创作。 公元747年的唐代传奇描述了黄山为不朽的长期追求的长生不老药的发现地。黄山吸引了隐士、诗人和景观艺术家,着迷于高山云海景观。在明朝(从16世纪左右)这风景促生了山水画派,代表画家为梅清、原济(石涛)、弘仁(渐江)虚谷,薛庄等。最著名的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著名的是师涛的文章”的绘画评论和尚苦南瓜”是中国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正是从这些艺术和文学作品可以最好理解黄山的真实性,即世界上最伟大文化成就的灵感源泉。
.jpg)
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闻名中外。泰山还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泰山的古树名木,历史悠久,据《史记》载:“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现有34个树种,计万余株。其中著名的有汉柏凌寒、挂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岁、六朝遗相、一品大夫、五大夫松、望人松、宋朝银杏、百年紫藤等。矿产丰富生物多样。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结合的珍贵遗产。世界遗产申报标准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1)、(2)、(3)、(4)、(5)、(6)、(7)批准泰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标准(1):泰山景观气势雄伟磅礴,作为中国“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从山脚6600步的天阶青云直上,沿线坐落11座山门、14条拱道、14座亭子和4座阁,这不是减淡的建筑成就,而是人工对于壮丽自然经典的点缀。如此规模的风景,进化了2000年,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人类成就之一。标准(2):泰山,中国最威严壮阔的大山,2000年多来发挥着对艺术的广泛影响。天祝殿内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巨大壁画,场面宏大,是古代绘画艺术珍品。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其中以王母池、碧霞祠影响最大,在封建王朝时期作为创作原型。泰山也常作为艺术创作中山的概念模型,蜿蜒的步道、桥梁、山门、道观搭配郁葱的松树与危岩峭壁。标准(3):泰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特别是在宗教、艺术与文字方面。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历代帝王或亲登泰山封禅祭祀,或遣官祭祀。标准(4):泰山是神山的突出案例。岱庙为泰山主庙,历代帝王临登泰山,必先到岱庙祭祀瞻拜。岱庙始建于秦汉时期,唐宋时进行修葺。其主殿天祝殿建于宋代,为中国最古老三座宫殿建筑之一。碧霞祠位于天街东首,系元君上庙,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碧霞祠与灵岩寺的千佛厅是突出和完整的大型寺庙案例,共同说明了唐宋时期的宗教文化。标准(5):泰山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形成了传统人类聚居点的崇拜中心,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时期,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杰出范例的影响下造成的不可逆变化增加探访和旅游。标准(6):泰山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祖国统一、写作与文学的出现息息相关。标准(7):经过近30亿年的自然进化,泰山通过复杂的地质和生物过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岩石覆盖着植被茂密高耸在周围的高原。这座戏剧性的和雄伟的山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受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影响主导优秀组合。完整性由于其长期作为一个圣地,泰山一直保存变化不大。所有元素使泰山完全准确地代表自然景观与人工建造的和谐组合,成为中国古代信仰文化的体现的。有大量的和令人印象深刻脱离历史和现代特征的景观,如后山石盆地特征的区域。大部分的原始山区掩盖了人类几千年使用痕迹。真实性泰山文化遗产元素满足真实性要求: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和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和设置,精神和感情。泰山各个年代的人文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古老的地质遗迹、古建筑群、石碑、石刻,和古树都被小心地保护和维持。